学贯东西的国学大师吴宓,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呕心沥血,笔耕不缀,在中国比较文学创建、翻译学科创立、古诗诗、红学研究及“学衡”杂志的创办、发展等领域多有建树的现代著名学者。

吴宓是从泾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学成归国的爱国学者,解放前,他放弃被邀请去香港、台湾及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留下,把终生所学贡献给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吴宓一生与书结缘,他著书、买书、藏书、读书,嗜书如命,他教书育人,舍财济人,著述立说,诲人不倦,用生命守护着中国传统文化。追寻吴宓的求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成功的足迹履痕。

吴宓1894年生于泾阳县安吴堡东门内崇厚堂(西院),小名秃子,曾用名玉衡、吴陀曼,字雨生(雨僧)为考取清华留美预科班,自改名吴宓。生父吴建寅,生母李儒人在吴宓不到二岁时去世,吴宓便由祖母杨太淑人抚养。在吴宓四岁时,其祖母以吴建寅鳏居,怜吴宓母亲去世,又夙偏爱次子吴建常,乃做主将吴宓过继给叔父吴建常为子,建常遂为吴宓嗣父。祖母为不伤建寅、建常兄弟俩和气,命吴宓称生父吴建寅为“爹爹”(时在当地此称呼很少),称养父建常为“达达”,吴宓生父建寅为此事多年耿耿于怀。但此事却为吴宓后期成才受益良多。



吴宓有两个非常重其教育的父辈,即生父吴建寅(字芷敬),嗣父吴建常(字仲旗)也即吴宓的叔父。吴密这两位同为关中大儒刘古愚学生的父辈,对吴宓的学习教育始终给予了极大的精神安慰、人脉、财物支持和言传身教,为吴宓的成才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及社会环境。

尤其是嗣父吴建常在吴宓上学之前对吴宓成功的识字教育,为吴宓以后的求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不失为学龄前家庭教育的良好范例。据吴宓在自编年谱中记述:1900冬至1901年8月,吴宓尚未入学堂前,被吴宓自称为“亦师亦友”的嗣父吴建常在上海家中,自己用毛笔书写方字,每天早晨教吴宓认识3个字,因吴宓记忆力很好,逐渐增多,到最后每日增到24字,每天认24字,教新字之前,复习近十天所认之字,并随时提问,发现问题进行补讲。而且在教字之中,每一个字都形声义结合,提醒吴宓注意字的笔形、笔画、与意思,如实在记不住,宁可不知其音或误读其音,也要了解笔形笔画与字意。讲字义时,其嗣父充分利用指示实物,加强吴宓对字意的理解,如其在讲解“耳手趾爪”等字时就运用了写所指的实物,加深记忆、理解。这样的效果,是吴宓在十个月中,认识三千多字。从此未入校门,七岁多的吴宓便能读小说、戏剧、弹词、传奇以及杂志、报刊、广告、普通教课书等白话浅显之文言文书籍。也正是吴宓很早就过了识字关,当年秋季随祖母从上海避灾(陕大旱)回陕西的路上,还未上学的吴宓就为其祖母一路读在上海买的小说、戏本,消除老人在漫长回家路途的寂寞无聊。吴宓的继母雷孺人,也在此后,为其教读唐诗多首,是吴宓接受的早期古体诗学习,其后,此后多年,吴建常坚持从上海按期从邮局给吴宓寄回《新民丛报》、《新小说月报》、《上海白话报》(月刊杂志)以及当时新出版的小说《恨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等,使吴宓身处西北却能读到当时最前沿的刊物,接触接受梁启超等大伽的新思想、新主张。



吴宓10岁才开始上私塾入学读书,但由于入学前就过了识字关,因而,成绩一路高歌。1913年,清光绪29年进入其姨夫王公一在其西安陈家巷开办的私塾,老师恩特享孝廉(满人)刘古愚门人,该校学生,大部分年龄二十至三十岁,且还有秀才,而如吴宓十岁至二十岁的学生却很少,吴宓在此读了《四书》《左传》《孟子》《春秋》《笔算数学》等书,又读了其嗣父吴建常1902自游日本数月入陆军预备学校(后因资金匮乏退学)期间撰写的《爱国行记》。

1905年,吴宓的生父吴建寅任三原县善事堂董事长,把吴宓由西安接回,送入自己认为更好的学校,即李效功在三原自已家中所办的私塾,教师为泾阳人王麟编(名玉书),该私塾采用新式学校办法,“因材施教”,即对每一学生各订计划,单独施教,吴宓后认为,在此私塾学习进步很大,并深信在此家熟两月的学习,胜过他三年来所入各学,所拜诸师的学习收获。

1906年,吴宓的祖母扬太淑人为宓上学,从西安迁居三原,吴宓转入张秉枢(临潼县人)在其家中创办的敬业学塾,张秉枢也是刘古愚先生的弟子,和吴宓的生父、养父及姑夫都是同学,这所私塾相当于当时的高等小学,所用课本,都是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新机制“髙等小学教科书”,张后任宏道高等学堂(即五年制中学)教授,当年十二月初,宏道高等学堂招考预科学生,老师让吴宓与其他同学参考,结果吴宓等三人被录取,进入宏道高等学,当年学期考试,吴宓(时名吴陀曼)以英语、数学算朮突出,得丁班第一名。

1909年,宏道改办高等工业学堂,1910年2月,吴宓在宏道以四年的时间,读完学校五年的全部课程,且前二年学期考试始终名列班级第一,后二年则王佐、胡景晋分列一、二名,吴宓屈居第三名。当年五月,清华游美学务处奉时外务部令,在各省招收留美学生预科生,陕西提学使在西安已通过考试录取了四名,与分配给陕西的6个名额还差二名,当时主管教育的提学部门认为,陕西再无英语可过关,能考取之学生。在西安考试后,就没通知西安之外各地,宏道学堂师生得知后,吴宓等同学便给当时的提学余堃上书请求补考一次,得到批准。补考报名时得知,考生年龄最大限15岁,而宏道学生簿上吴陀曼(吴宓)的年龄为十七岁,为了符合报考的年龄,吴陀曼决定改年龄与名字,他“取手中所携带之《康熙字典》合订本,闭目翻开一册某之一页,用手指确指一字,用此法所得者为宓字,安静之意读“伏”音,一般人又恒误写作吴密,遂填报,吴宓,泾阳县人,年十五岁”。吴宓之名便由此叫开。

考后数日,榜发,补录二名,吴宓、张继祖被录取,六月宏道书院毕业考试,吴陀曼名列第三名,但宏道毕业尚须陕西提学使举行复试,十月举行复试,结果,陕西提学使余堃,特拔吴宓(吴陀曼)为宏道高等学堂预科丁班第一名。

1911年初吴宓入清华,入学初经学校复试,结果吴宓在全国各省考送的近300考生统考中获得第二名(第一名向哲浚湖南人),吴宓因来自当时被普遍认为偏避闭塞的陕西,而令人刮目,并名震京城,给陕西教育界争了光。

1911年4月下旬开学后,因来自不同省的学生各不相识,建议每省各选学生代表一名,便于交流,吴宓被选为陕西学生代表(陕西当年学生6人),这一年时局动荡,辛亥革命发生,清华人心惶惶,学生请假离校、回家者日益增多,九月初,学校停课,随后校方宣布:外务部已无一钱收入(实美退返庚子款暂停),校方把全校仅有的现款六千圆每人二十元分给在校的约三百师生员工及家属,并宣布自明晨起校中食堂停火。



学校停学后,吴宓便于九月下旬到上海投奔其生父吴建寅,吴当时在于右仁任主偏的《民主日报》馆作校对。1912年,即“民国元年”吴建寅愿出巨资供吴宓读了书,吴宓于当年正月下旬,考入当时学费最贵而英文程度最高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该校一学期学膳费267元(时为天价)。这所学校属美国圣公会所创办,课文、参考书一律用英文原著,课堂中师生皆说英语,教师美国人、中国人、英国人均有,教学极严,且每日:早、晚由牧师主领全校师生集体祷告三次,每日兵操(英国式)一次,规矩亦极严。吴宓在圣约翰大学还未读完一学期的课程,四月,清华登报公布五月一日开学,并告知:学生应立即回校,愈期不到者,即除名,并取消留学美国资格。于是吴宓便于四月从圣约翰退学即回清华,(圣约翰大学学费一律不退)吴宓在圣约翰学习虽然时间短,但对其英文提高却很快。

当年九月,清华因高等科三年级(即毕业绩)两学生暑假前因病,未参加学期考试,请求毕业并升级,而学校坚持须补考方能毕业、升级的制度。学生何鲁坚决不补考,与校长言语冲突,被校警拖出校長办公室并被开除,离校前在校演讲引发学潮,罢课月余,由于吴宓在此期间被选为学潮学生十代表之一,十月中旬外交部令,十代表开除学籍,斥令离校。离校一月后,学校以吴宓等平日在校“品学兼优”作为“留校察看”准其回校上课,十名学生代表,先后有八人回校,一人不愿回校,实则开除仅吴芳吉(吴宓诗一反碧柳)一人而已。重回清华后,吴宓诸事不闻不问,兢兢业业,一心向学。

1916年6月底,吴宓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高等科毕业,因《体育》科不及格(按当的清华章程,五种运动:百米快跑,限12秒内;880米,限2分到;跳远,须达4米;跳高1.2米以上;掷铁球铁饼。),校医兼《生理卫生学》教授,美国人体检结论:“吴宓虽无疾病,但体弱,且患有眼角膜炎”。在旧金山,移民局如查出有此眼疾不许上岸。因此认定吴宓今年不宜去美留学,于是校长批示,“吴宓应留校一年,练习体育,医治目疾”。

此后,在一年的留校期间,吴宓一方面在清华学校文案中文处(秘书科)任翻译员,月薪60至80元,另一方面积极治疗眼病、有针对性开展五项体育科目锻炼,1917年六月初,校医、美国公使馆派美医生来校检查均表明:吴宓眼疾全愈。体育课“五种运动”上年考试不及格,补考之事则再无人问津,校方准予毕业,到美国弗吉尼亚省立大学读“文学”即欲在杂志、期刊中以言论指导社会(这是时清华校长周诒春根据吴宓无交际及活动才能,不谙习实际事务与社会人情,决不宜为记者的性格特征而定的,吴宓给自己选报的留美专业是“新闻学”或“化学工程”)。

1917年9月中旬,吴宓到达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入该校英国文学系。弗吉尼亚大学仿英国学制,一学年分为三学期,该校受当时所在省人情敦厚的影响,道德风气好,考试从不监考,文学标准高,课程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精细。九月初已开学。当时教务长曾担心吴宓英语不过关,入学后,第一学年,吴宠选修了《英国文学》《经济学》《近世史》《哲学》《法文》五门课程,学年成绩优良,《哲学》论文95分,除法文不及格,其余四门课上下学期考试每篇均得A,或B。

当年九月开学,吴宓凭证件及在弗基尼亚大学第一学年的成绩单免考转入哈佛大学本科,按照哈佛的校规,大二三四年级学生,各人必须有一顾问或指导员,学生每学期后选修课,必须经过顾问或指导员审查、批准,然后签字送教务处存案,方为有效。因到哈佛后吴宓与梅光迪相交甚厚,梅拜白壁德为师,经梅光迪引见吴宓曾到白壁德先生家拜访并奉以为师,白壁德为哈佛大学法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教授,吴宓请白教授做自已的指导老师,本学年选修了白壁德先生讲授的比较文学课《卢梭极其影响》《近世文学批评》《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研究》及第一学年未及格的法文(后及格)这一学年是吴宓留学四年中学问进步最突出的一年。白壁德也成为影响吴宓思想最大,令吴宓终生崇拜的一位导师。

1919年初,从欧州游学的陈寅恪来到哈佛,由同学介绍与吴宓认识且后来成为挚友,陈寅恪曾留学日本、法、德达十八年,博学通识,吴宓非常佩服。陈寅恪又与梅光迪为复旦同学,加之曾与吴宓合租宿舍而住的汤用彤,当时在哈佛最有影响的几人相遇,陈寅恪、吴宓、汤用彤当年还被誉为"哈佛三杰”,声名远扬,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美谈。



1920年6月吴宓在哈佛比较文学系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吴宓没有像大部分毕业生那样,趁离美之前游山玩水,而是仍努力读书,丰富自己,暑假中,他在宿社自读完四大册《柏拉图集》,并在哈佛选修了《希腊、罗马史》,考试“及格”,白壁德教授称吴宓为“君子学者”。除此之外,暑假中,吴宓还请同在哈佛的同学汤用彤等为自己讲授《印度哲学及佛教》、《西洋哲学史大纲》,增厚自己的学识。

九月,哈佛大学开学后,吴宓升入哈佛研究生院,选修了《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史》等六门课程,撰写了多篇被导师誉为“有才能之作”、“出众之佳作”。1921年6月吴宓结束五年的在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8月中旬回到国内,先后到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之后于1930年9月-1933年8月去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欧洲游学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识学养,使吴宓的欧洲文学、文学史,西方哲学造诣更深,为后来回国在比较文学、英语教学、培养翻译人才以及翻译作品等方面做出非凡成就奠定了坚实基。

一个人的教育受自身资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国学大师也不例外,重视教育的家庭,良好的师资,加之求学者自身的刻苦努力,这些都是必要的学者成才的保障。吴宓虽然过世已四十多年,追朔吴宓历程,其求学态度、精神,仍然可以昭示、激励后人,为后学者照亮前路。

个人简历



高彦民,主任编辑(副高职称)历任咸阳日报记者,编辑,摄影部负责人,主任,总编办主任,副总编,总编,现已退休。

工作多年来,采写的数千篇新闻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文摘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咸阳日报》等采用。他先后承担了胡锦涛、乔石、李岚清等中省领导来咸调研的几十次重大采访活动,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闻作品。其中有40多篇消息、图片、论文获国家、省、市年度新闻奖,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优秀通讯员、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主持主编了《咸阳经济》,《秦都鱼水情悠悠》两本书及《秦都画册》,有十多篇报告文学、论文图片分别被收集在面向全国发行的书刊画册之中。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新闻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咸阳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