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香了。


领域 | 景区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01

上周末,一家地方景区企业的老朋友A总来北京了,他是这家企业的副总,大家坐下来寒暄几句,很快聊到行业和工作。

A总表示最近真的很忙, 他说,最近肉眼可见的客流量下滑,暑期收客什么样子心里真是没底,这次来北京也是到处跑合作渠道。

看着他焦虑的样子,让我猛地想起他们筹备了两三年的IPO计划,就忍不住关心下进展。

A总听闻,露出一丝无奈笑容,缓缓说道:“兄弟,其实我们打算放弃了。”

这还是让我挺意外的,上市是很多旅游企业的梦想,代表着可以募资、圈钱,企业融资效率相比之前去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也会高出不少,还能大大提高企业知名度。


近在咫尺的财富梦想说不要就不要了?

A总带着直男特有的直言不讳称, 你没发现 去年被招股书退回的几家酒 企业 再递表 吗,一方面是 注册制以后 反而 变严 了,另一方面大家也在衡量上市的利与弊。

怎么讲?

在资本寒冬尚未完全过去的今天,A总说,今年以来,公司老板虽然没有明确对外说,但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上市除了面子上响应省里的号召,实际已经成为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首先,A总举了个例子,一家同省的景区为了上市折腾了好几年,多交几千万的税不说,拆东墙补西墙,资金窟窿越来越大,上市还没个影子,眼看财务这块要出大问题了。

其次,上市到底是为了什么?新“国九条”等政策下,上市门槛有所提高,审核把关和信息披露要求更为严格,对大部分很传统的旅游企业,尤其是现金流状况良好的景区企业,即使所有的财务都要符合监管的要求,也不愿意被各种严格的条件约束。

最后,A总认为当下的市场环境并不好,他观察最近半年上市的新股不少在上市首日大涨,四五个月后股价却跌破发行价,有的较发行价跌幅更是超过30%。

“我们又不是互联网公司,背后还有投资人催着,老板上市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股权变现,现在这个作用也快消失了......”

“所以,你说我们到底图什么?”A总的反问竟让我一时无言以对。

02

放弃幻想,认清现实——可能是当下景区企业需要直面的课题。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仅有41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减少超过七成;IPO融资金额共295.40亿元,同比下降超过八成。

2023年对于IPO市场而言,已经可谓是寒风凛冽。进入2024年,这种冷却趋势并未有所缓解,反而呈现出进一步降温的迹象。

事实上,如果按照注册制施行后的主板上市标准来看,大部分景区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按照标准一要求,三年内净利润为正,累计不低于1.5亿元,且最近1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

若按照标准二执行,预估市值不应低于5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6亿元。

若按照标准三申请,预计市值不低于8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8亿元。

以去年青都旅游撤单了计划3年的IPO申请为例,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青都出于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原因则无外乎企业营收规模不大、盈利渠道单一、规划发展旅游演艺和扩大索道及观光车业务等未来前景不明等原因。


在A总看来,这个真的太正常了,主要原因是当前资本市场行情不佳。在当前,即便公司IPO成功也难有好的估值。如果企业不是很缺钱,此时并不是一个上市的好时机。

他说归根到底企业上市要不为了现金流,要不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至于景区都是重投入,要上市肯定要拿募来的钱买索道、盖酒店,但在A股普遍低迷的当下,这套玩法确实越来越难以说服证监机构。

“如果说是为了银行授信,新三板挂个牌完全足够了呀,XX景区在新三板上挂着就已经是很好的信用背书了,一年至少授信一个亿,不比累死累活冲主板强多了?”

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内正在加强对IPO的监管,近期普华永道就处于舆论旋涡之中,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都比较抵触“开荒”,对合规审计也在加强,这让一些业务不透明、收入来源不清晰的景区企业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年,从“将佛教资产商业化争议”的普旅股份到“三战IPO未果的恐龙园”,再到自主撤回IPO申请的井冈山旅游、青都旅游,“无缘IPO”不仅是国内景区们自嘲之词,更是对当前一级市场真实现状的描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将上市作为唯一目标”正逐渐转变为大多数“活得还不错”的景区新策略。

03

一场过山车之后,生活还要继续。

“活着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A总长叹一口气,说,“哎,未来的事谁知道啊,大部分景区能自给自足就不会去趟IPO的浑水,很容易给自己陷进去。”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换个什么赛道好呢?我说你还想什么赛道,有条活路就不错了,忘记赛道,找条活路。

尽管形势严峻,上市造富故事的钟摆也正在远去,但认为中国景区旅游产业没落的声音基本上没有。

受各行各业衬托,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媒体视角,旅游业受重视程度都是压倒性的。

“因地制宜把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成为各地被反复提及的命题,背后则是淄博、哈尔滨爆火后带来的政府与民间情绪升温。


冷静不盲目,则或许是后疫情时代很多景区旅游企业的“智商升级”。

事实上,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里我观察到了类似的有趣现象:闷头赚钱,上市与我何干。

数年前,我跟日本一家“小而美”的旅游企业谈合作,听了他的商业理念,我的疑惑是:多么好的概念啊!为啥不融资上市呢?日本朋友盯着我笑,回了一句:“上市干嘛呢?”

后来,我慢慢读懂了从经济泡沫时代走出来的日本人思维模式: 我们中国人认为,上市是办企业的成功标志,是生财的最佳途径,但日本人认为,上市是企业最大的冒险,是让经营者变得神经质的开始。

这两年,日本旅游爆火,但鲜有日本景区企业问道IPO,从未见过富士山A、京都旅游等公司在日本股市招摇过市,或许日本企业走过浮华年代背后的淡定心态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任正非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是如何分钱,钱分好了,一大半的管理问题就解决了,而上市并不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简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其说当下一些景区企业不上市融资是保守、害怕失败,或许这也是认清现实后的理智选择。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国内景区在A股上市难 ?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 END — ———

欢迎来撩旅界主编微信:haoxi524 (加群:公司职务+姓名,不备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过申请!感谢配合!)